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在设计的第一现场

      2019-11-21 18:14:29 网络整理

      在设计的第一现场

        杭州中山路公共艺术

      在设计的第一现场

        杭州城市色彩规划

      在设计的第一现场

        杭州主城区旧城色彩表情

      在设计的第一现场

        “画外桐坞”——外桐坞创意园

        【大美70年·设计美好生活】

        怀揣“设计”梦想,直面中国城乡高速发展的态势,我们是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随的实验者与思考者。2006年,杭州市委市政府与中国美术学院签订市校战略合作协议,杭州市大力支持学校的发展,而学校则集专业和人才优势破解城市发展中“城市美学”相关难题。学校派我与政府接轨具体落实相关工作。此后,中国美术学院以整合优势团队跨专业协同设计的方式积极参与到城乡建设当中。

        我们的团队里有城市设计师、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工业设计师、色彩设计师、平面设计师、综合设计师、跨媒体艺术家、公共艺术家等,这支“复杂”而有战斗力的设计团队,直面各种前所未见的挑战,在十多年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从设计方法论的角度看,我们完成了一套适用于我国城乡美学营造实验的理论建构与实证体系的创建,可称作“国美设计协同创新模式”(简称“国美设计”),这是集策划、规划、设计、营造与管理的跨学科协同创新设计的方式,它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来自各级政府错综复杂的现实诉求。

        提升城乡美学品质

        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迈向新阶段,杭州城市保护提出有机更新的做法,重视城市美学营造。与此同时,一系列重大国际国内活动也在筹备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澳门回归、2010上海世博会……我们接手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设计任务。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们团队赢得了世博局的主题馆——“城市生命馆”的投标方案。为了揭示“城市生命”的主题,我们以国际视野对“城镇”和“乡村”发展的成因与沿革、规模与类型、生存与业态、更新与发展、方向与规律等等做了深度的探究。当时虽然是从大型主题展示层面回应城市生命力体征的叙事,但这个功课却为此后我们做“美丽乡村”和“城市美学”的研究与实验奠定了良好基础。

        城市是个复杂的巨系统,最近10年,“国美设计”在应对浙江乃至全国几十项较大规模的设计工程中经受住了考验。从最初的城市品牌主题词、城市标识设计,到大型国际活动相关的标识征集、遴选、评审和环境营造、场馆设计等,包括目前团队正在进行的2022年亚运会视觉形象设计相关筹备工作,从杭州历史风貌保护区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的策划、设计乃至营造,到涉及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小河直街古街风貌综保工程”等,“国美设计”创造出了多专业跨界协同创新的新模式。

        中国美术学院是一所人文学院,我们在设计的时候首先考虑对象是什么,然后重点思考的是“文脉”。在杭州中山路的改造中,学院启动了一支约200人的队伍,对中山路进行拉网式调查,调查的一个层面涉及中山路区域和杭州的关系,另一个层面则是了解现在中山路居住者的状况和愿望。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设计,这就让我们的规划非常尊重这块土地的成因和现状,非常尊重这里的原住民和新移民。我们的建设目标是“宜居”“宜游”“宜商”和“宜文”。通过公共空间和景观设计,营造和谐的生活气氛,利用区块的概念设计,杭州的街坊、坊巷就出来了,居民的原生态生活也出来了。这正契合我们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延续老街的市井邻里生活,通过对业态的调整,使老街重新聚集人气,焕发活力。

        我们也进行了以文创设计为核心的系列改造,如利用杭州遗存改造成创意园区,包括“西湖创意谷——开元198”和“凤凰国际-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创意)园”,以及以农居资源转型被称作“农居SOHO”模式的“白马湖生态创意园”等。此外,我们还力图以可视化的方式来复兴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尝试建构起一整套集乡村传统的礼仪、经典、节庆、技艺、农时等为一体的乡土文化体系与仪式可视化系统。随着杭州经验知名度的提升,中国美术学院创意团队又与全国几十个城市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复制并不断提升“国美社会服务模式”,亲历轰轰烈烈的城乡生活品质提升进程。

        我们做设计是在“用心”,而不是单纯在“用脑”,也希望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每一个项目,有政府的管理,有设计师的规划,有老百姓的生活,也有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我们就是要在这种复合的体系中,在合法、合理、合情的方向上,把好事做好,顺应时代的需求。

        营造城市色彩表情

        “城市色彩”作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历经了近30年的探讨。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导致城市风貌特色日渐消失,其中既有“千城一面”的单调,也有光怪陆离的色彩污染,那么,可否从“城市色彩”的规划与营造中找回重塑地域风貌特征的机会?

        从2005年开始,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所与杭州北斗星色彩研究中心的设计师们对杭州城市展开分片区色彩规划研究与编制工作。我们用了近10年时间,为杭州的主城区、钱塘江两岸、东站片区、之江片区、城东新城、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下沙、富阳、建德,以及西溪天堂、奥体博览城等区域,做了城市色彩规划与城市综合体的色彩设计。为了调研,我跑遍了杭城的大街小巷,多次爬上吴山、宝石山鸟瞰,拍回了2万多张照片。杭州的传统建筑多是粉墙黛瓦,我们通过色彩分析,提出灰色才是最适合杭州的颜色,最终把灰色定为杭州的主色调,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接续了杭州的历史文化风貌。最终,杭州城市色彩的主旋律“水墨淡彩”在各片区做了多样化演绎,效果被政府、专家与民众一致认同。

        在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受命赴嵊泗列岛考察,发现渔民们纷纷外出打工,村庄缺乏生机与活力,当地政府找我们想办法。通过周密的调研,我们决定采用色彩规划与设计的方式重塑渔岛的风貌,以此为导引,为渔岛开启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经过各方协同努力,终见成效。现在渔岛已经变成了一个彩色的旅游岛,听说在旅游高峰期根本订不到房子。很多渔民回村以后再也不想出去,而是就地创业,建渔岛民宿,发展旅游经济。这让我重新认识到,色彩设计不仅是一种创造力,也可以是一种生产力。

More.. 资讯
More.. 名家
  • 中国美术史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meishushi.net,All right
  • 服务QQ:277293128电子邮箱:admin@zgshd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