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铺路者”靳尚谊

      2019-11-21 03:13:48 网络整理

        “尚” , “从八从向” ,假借为“上” ;“谊”“从言从宜” ,即“得体、合宜” ,“尚谊”即宗尚合适的义理—— “宜”或“得体”便是衡量艺术作品品质优劣的标尺——中国美协名誉主席、著名油画靳尚谊的名字,恰好与他的艺术人生互为映照。1949年走入油画世界的他,在美术创作与教学领域已经耕耘了整整70个春秋。 《塔吉克新娘》 《青年女歌手》是其上世纪80年代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名作,而90年代的《晚年黄宾虹》 、新世纪以来的《八大山人》等作品,逐步使他形成了自己的油画民族化之路;进入新世纪之后,他对于画面单纯的形式追求和纯化语言探索,更使佳作迭出。始终提倡“风格不重要,水平才重要”的靳尚谊,深知衡量艺术品质的原则: “好画……在于表现的高度,这个高度,古典和现代一脉相承。”

      “铺路者”靳尚谊

      靳尚谊

        一、用色彩来思维

        1949年,在当时“男学工,女学医,花花公子学文艺,调皮捣蛋学体育”的社会潮流中, 15岁的靳尚谊考入国立北平艺专绘画系,却不是花花公子:“当时听说艺专是公费,还有助学金可以解决吃饭问题,就考了。 ”在这之前,他没有看过任何画。1950年4月1日,国立北平艺专和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合并,成立了中央美术学院,靳尚谊成为中央美院的第一届学生。靳尚谊曾回忆:“本科时我没有学过油画,主要学素描和水彩,创作年画、连环画和宣传画;作为练习,画了几张油画习作。 ”“靳尚谊先生当时在我们同学中年龄算小的,但是很用功,成绩非常突出……当时学校有个措施,每一个阶段班级评一次优秀作品,挂在U字形教学楼走廊上。靳先生的作品经常被挂在走廊上。 ”著名油画家、靳尚谊当年的同学詹建俊曾这样回忆,“靳先生现在的作品,如果没有当时严谨的对西方绘画基本要素、基本功的深入理解把握,那他的这种风格是很难出效果的” 。

        1954年,苏联展览馆(今北京展览馆)建成, 10月2日举办“苏联油画展览” ,展出苏联美术作品280件, 21岁的靳尚谊和同学去看了,极其兴奋,自己也跃跃欲试,去找油彩和三合板来画。“现在看回去,那个时候的创作太粗糙,主要是色彩不行。 ”他说。1955年至1957年,靳尚谊进入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学习,最主要的训练也在色彩上。“马克西莫夫的油画训练方法是从造型到色彩,开始用白、黑和土黄这几个颜色来画单色人体;再到写生画颜色,把握色彩的冷暖关系,用色彩来思维。 ”靳尚谊逐渐理解了结构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所有的明暗、造型都是构造的一种体现,这些知识成为靳尚谊研究西方油画最坚实、可贵的基础。

        从1957年马训班的毕业创作《登上慕士塔格峰》起,靳尚谊陆续创作了《送别》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十二月会议》 《长征》等革命历史题材画作。这一过程使他发现自己偏爱用单纯简练的构图、尽可能少的人物来反映广阔的社会内容。“在学生时代,靳尚谊从徐悲鸿的教诲中领悟了绘画的优劣不以精细或粗犷论,其艺术性在于精细中显轻松,粗犷中寓典雅;他从董希文的创作中领会到,必须依据不同的主题而采纳或发明不同的绘画语言;从上世纪50年代马克西莫夫的油画训练中,他懂得了绘画结构的要义。这三方面的领悟体现在他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素描和油画之中,而这些质朴而隐秘个性的作品又反映出那个时代中国油画的普遍特征。 ”学者、评论家曹意强说。

      “铺路者”靳尚谊

      塔吉克新娘(布面油画) 1983年 靳尚谊

      “铺路者”靳尚谊

      晚年黄宾虹(布面油画) 1996年 靳尚谊

        二、这画好像熬棒子面粥似的

        接受采访之际,靳尚谊还在忙着美国签证事宜——85岁高龄的他将飞赴美国,参观各大博物馆、美术馆,这是他40年来一直在做的事——继续学习。

        1979年夏天,靳尚谊作为中国艺术考察团成员,到西德考察美术教育,考察波恩、西柏林、汉堡、法兰克福、慕尼黑等地的艺术博物馆,第一次看到丢勒、提香等欧洲古典大师的作品,特别是波提切利流畅有力的线条、明朗辉煌的色彩、富有平面趣味的装饰,引起他浓厚的兴趣。“看原作不是扫一眼就过了,得不断地看,才能分辨出作品的好坏。通过不断观察大师的高水平之作,画家便能在脑海中辨别作品水平的高低。 ”靳尚谊说,“要想把画画好,要解决基础问题,即造型问题,起初我认为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在欧洲学习时看过原作后才发现还差得很远,自己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

        1981年底,靳尚谊赴美探亲期间,系统考察了从古埃及、古希腊直到美国当代的艺术,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体积”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以光影和不同角度来烘托体积的方式做得不够丰实。为此,他做了一个实验:以照片为模本画肖像,把“古典法”和“分面法”都融合在一张作品中,彻底解决“体积”问题,效果便一下子发生了改变,“用这种方法,画得细、层次多、边线清楚,实验成功” 。

        靳尚谊在反复研究古典油画作品后发现,传统油画中几乎所有的画面都处在顶光、侧光、半侧光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层次丰富、体积浑厚、明暗变化莫测的特殊美感。这一发现和领悟,使他逐渐加深了对油画语言和特性的理解,让他在艺术上实现了一次飞跃:他不再满足于简单地再现对象,而要在肖像画上体现出自己的审美理念。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油画面临着新旧观念与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处于“全盘西化”或是“油画民族化”的十字路口。正在这时,在1983年的中央美院油画系教师作品展上,展出了一幅名为《塔吉克新娘》的油画作品。画中的姑娘形象优美、宁静,表情略带羞涩、拘谨,给观者以纯洁的触动;新娘身披红色方形大头巾,沐浴在来自画面右侧的强光之中,面部轮廓清晰,色彩和明暗关系非常响亮、厚重。在创作这幅油画之前,靳尚谊于1981年到新疆喀什、吐鲁番、塔什库尔干等地写生并搜集素材,希望通过少数民族群众棱角分明的面部特征,充分体现肖像油画的体积感。“我想表现新娘那种内在、含蓄、质朴、纯洁的情感,与此同时,我还对西方油画造型进行了深入研究,我感觉西方油画特别注重表现形体的体积感,而且更多采用了侧光来处理。在此基础上,我借鉴了西方油画的技巧和艺术语言,加强形象的明暗对比,尽量把形体中琐碎和多余的部分摒弃,使形象既单纯又丰富;色彩上我也注意色块对比,从而产生一种整体而强烈的艺术效果。 ”靳尚谊说。

More.. 资讯
More.. 名家
  • 中国美术史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meishushi.net,All right
  • 服务QQ:277293128电子邮箱:admin@zgshd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