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版画 > 现代版画 >

      燃烧灵魂的艺术——鲁迅与德国版画

      2019-03-04 20:29:25 网络整理

      燃烧灵魂的艺术——鲁迅与德国版画

        珂勒惠支《自画像》

      燃烧灵魂的艺术——鲁迅与德国版画

        《德国的孩子们饿着》

      燃烧灵魂的艺术——鲁迅与德国版画

        《面包》

        鲁迅一生酷爱美术:童年时期通过临摹古典小说中的绣像画寻求乐趣;留学日本时期介绍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拉斐尔;在北京时期开设过以《美术略论》为专题的讲座,并撰写过《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他一些作品的封面也是自己设计绘制的。到广州之后,鲁迅为他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绘制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活无常图”,成为了传世之作。定居上海之后,鲁迅更大力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为此,他一方面翻印和复刻了《北平笺谱》和《十竹斋笺谱》,为木刻青年提供中国旧木刻的构图和技法,另一方面又引进西洋版画,帮助木刻青年“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在鲁迅看来,择取中国遗产和借鉴外国艺术,是繁荣中国现代木刻的两条路径。

        德国是一个版画起源很早的国家。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博物馆,就保存有15世纪初德国的木版圣母像。16世纪,德国版画家丢勒创作了木刻组画《启示录》,版画家贺尔拜因创作了版画《死神舞》。他们的作品影响于后世,故丢勒被誉为木版画的始祖。20世纪初期,德国又诞生了表现主义艺术,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的绘画大师。他们承续了法国的后印象主义风格,又融入了德国精神,对世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在外国版画中,鲁迅特别青睐的是德国版画。据统计,鲁迅通过商务印书馆从德国购置的德国版画书籍及版画原拓作品有《木刻画集》《创作版画》《席勒剧本〈强盗〉警句图》《为托尔斯泰〈克莱采奏鸣曲〉所作的镂版画十二幅和镂版封面一幅》。鲁迅通过文友徐诗荃从德国代购的德国版画有《凯绥·珂勒惠支画帖》《凯绥·珂勒惠支作品集》《你的姊妹》《士敏土》原版木刻插图等十余种,内收木刻插图约459幅。此外,鲁迅又托美国友人史沫特莱直接购买珂勒惠支的版画,共收到画家亲笔签名的原拓22幅;外加其他德国版画的原拓,共计264幅。在这些德国版画家中,鲁迅最为喜爱和推崇的是珂勒惠支、梅斐尔德和格罗斯。

        鲁迅花时间、耗巨资购置德国版画,绝非为个人鉴赏而收藏,更非为了让藏品增值。确切地说,他是希望以此作为中国新一代木刻青年的教材和范本;而为了达到这一崇高目的,就需要出版推广。但限于个人的财力,出版装帧精美、线条清晰的版画集困难重重。鲁迅因此深感遗憾。1934年6月18日,鲁迅在致台静农的信中写道:“我所藏德国版画,有四百余幅,颇欲选取百八十幅,印成三本以绍介于中国,然兹事体大,万一生意清淡,则影响于生计,故尚在彷徨中也。”1935年1月18日,鲁迅致唐诃信又说:“德国版画,我早有二百余张,其中名作家之作亦不少,曾想选出其中之木刻六十幅,仿《引玉集》式付印,而原作皆大幅(大抵横约28cm,直40cm),缩小可惜,印得大一点,则成本太贵,印不起,所以一直搁到现在的。”在其他致友人信函中,鲁迅也表述过同样的意思,认为如果不出版,等于白收集了一场。

        既然出版画册受到财力的限制,举办画展就成为了一种补充手段。《集外集拾遗补编》收录了鲁迅的两篇文章:一篇题为《介绍德国作家版画展》,另一篇题为《介绍德国作家版画展延期举行真像》。这两篇文章鲁迅生前未能收进自编文集,因而为一般读者所忽略。其实这两篇文章对于研究鲁迅在上海时期的美术活动极其重要,幕后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介绍德国作家版画展》一文,从中国是版画的发祥地谈到现代欧洲版画,指出古代的木刻“画手一人,刻手一人,印手又是另一人”,而现代的版画则以刀代笔,自画、自刻、自印,成为一种独特的“雕刀艺术”。鲁迅披露,这次画展由德国的美术爱好者筹办,展品有一百余幅,都是有作者签名的原拓,并非翻印图片。

        这次画展原订于1931年12月底举行,鲁迅于同年12月7日在上海左联刊物《文艺新闻》第39号发布了消息,但画展却未能如期举行。于是,鲁迅又在《文艺新闻》第40号发表了《介绍德国作家版画展延期举行真像》(原题《铁流图·版画展,延期举行真像》),说明延期的原因是原版画大抵大至尺余,乃至二尺以上,镜框遂成问题。一俟借妥,即可展出。后来,这次画展延至1932年6月4日方始展出。

        鲁迅所说的那位筹办画展的德国人是谁呢?她就是汉堡嘉夫人(1907—2000),全名应该叫乌尔苏拉·汉布尔格(UrsulaHamburg er)。她出身于一个革命家庭,父亲是工运领袖,六个兄弟姐妹当中五个是共产党员。1930年她丈夫应聘到上海英租界担任建筑工程师,她也随丈夫来到上海。经史沫特莱介绍,23岁时她认识了“谍报大王”佐尔格,成为了共产国际领导下的一名优秀红色特工。

        佐尔格的情报小组主要搜集当时日本的侵华动向,用密码或缩微技术发到莫斯科。据现存档案,当时发的急电共597份,其中355份转到了中央苏区。这其中就有汉堡嘉夫人的贡献。上世纪50年代以后汉堡嘉夫人以作家身份现身,笔名鲁特·维尔纳,1987年曾重访中国。这就表明,鲁迅提倡木刻不仅是当时左翼美术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跟一些从事地下工作的革命者确有关联。

        前些年,有一位美籍华裔学者的观点在“鲁研界”颇为流行。这位学者认为,鲁迅晚年不遗余力介绍的西洋版画,特别是德国版画,从艺术形式来看并不属于所谓清醒的或健康的写实派。这些版画家都是属于表现主义流派,画家并没有一意歌颂光明,也没有一味模仿底层社会的现实。鲁迅欣赏的一些版画作品甚至弥漫着颓废气息。我以为,这种看法至少是不全面的。

        毫无疑义,鲁迅高度重视德国版画的表现技巧。比如,他指出梅斐尔德的版画“黑白相映,栩栩如生,而且简朴雄劲,决非描头画角的美术家所能望其项背”(《三闲书屋印行文艺书籍》)。对于珂勒惠支,鲁迅特别关注其阴郁的底色,以及从阴郁中所爆发出来的强韧的力量。鲁迅十分佩服这位艺术家作品中渗透的慈母之爱和非凡的表现力。在介绍珂勒惠支的石刻《面包》时,鲁迅是这样解说的:“饥饿的孩子的急切的索食,是最碎裂了做母亲的心的。这里是孩子们徒然张着悲哀,而热烈地希望着的眼,母亲却只能弯了无力的腰。她的肩膀耸了起来,是在背人饮泣。她背着人,因为肯帮助的和她一样的无力,而有力的是横竖不肯帮助的。她也不愿意给孩子们看见这是剩在她这里的仅有的慈爱。”(《〈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在这里,鲁迅解说的语言是散文诗的语言。

More.. 资讯
More.. 名家
  • 中国美术史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meishushi.net,All right
  • 服务QQ:277293128电子邮箱:admin@zgshd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