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建筑 > 现代建筑 >

      次生湿地景观——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

      2018-11-06 23:38:43 中国美术史网
        摘 要:湿地是地球大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球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随着人类迈入工业社会具有了空前的能力,开始大规模的人工化扩张,湿地面积在减少,许多类型的湿地在消失。
       
        关键字:次生湿地;干预;驳岸;商业化;恢复性开发
       
        湿地是地球大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球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随着人类迈入工业社会具有了空前的能力,开始大规模的人工化扩张,湿地面积在减少,许多类型的湿地在消失。
       
        建国之后,为了解决中国的粮食饥荒,政府鼓励开发“北大荒”使得的千里泽国变成“北大仓”。大大缓解了粮食压力。但从今天的视角来看,这些消失的沼泽使得当地的生态系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显然是人们不愿看到的,因为湿地具有的功能在消失。
       
        1 湿地的功能
       
        与耕地相同湿地同样具有物质生产的功能,而且这种能力要比耕地更加多样化。这里生长着众多的水生、湿生植物群落,同时在这里也生活着众多的鱼类、两栖、哺乳类动物。
       
        湿地能够调节大气环境,湿地内的丰富的动植物群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同时它还能吸收有害气体,吸收粉尘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湿地具有强大的净化功能。被称为天然的过滤器,由于湿地有一层厚厚的草甸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同时,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净化水质。因此被人们喻为“地球之肾”。
       
        湿地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湿地还是一个动植物宝库。 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尤其对于鸟类而言,湿地为其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巢、避敌的良好条件。
       
        湿地还具有调节小气候的作用。湿地水分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汽,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
       
        由于人类的影响许多的湿地被人工化,因此我们需要保护、改善这些被破坏的湿地,使其重新发挥湿地的功能。杭州的西溪湿地就是本着这一原则被开发的次生湿地。
       
        西溪风景区是典型的次生湿地,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景区内有一百零八个景点。自唐代以来,西溪就以赏梅、竹、芦、花而闻名。在被开发之前它的主要功能是农业生产,因此也保留了许多农业生产特征。
       
        2 人为干预
       
        作为次生湿地的开发最重要的是减少人为的干预,恢复湿地的自然形状。其中的重点是:
       
        路——慎用硬化地面,最好是不用。
       
        理由:硬化地面阻止流水下渗。分隔空间,不利于生物活动。
       
        适宜方式:架空,尽量采用原生材料如:木材。控制路面的使用面积,能不用则不用。
       
        驳岸——不采用垂直砌石驳岸,应以缓坡自然驳岸为主。
       
        理由:驳岸是水与陆地的过渡地带,是两栖类动物重要的生存区域,垂直硬化驳岸的修建使得这一区域消失,不再承载生物资源,同时它也将陆地与水面分隔开来。
       
        适宜方式:需要人们靠近水面的地方采用架空前伸驳岸。尽量减少其影响范围。对需要岸边较为牢固的区域采用堆石的方式缓冲,石头不应浇筑。应尽量采用自然散置。
       
        建筑——湿地建筑宜采用杆栏结构建筑,这种结构有如下优点:
       
        ⑴ 适应湿地环境,湿地气候带有明显的水湿特征,而且湿地生物多样复杂,杆栏结构建筑可以回避们带来的危害。
       
        ⑵ 杆栏结构建筑抬高了建筑高度,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同时它可以及时地发现火灾等隐患,具有观测和防灾的双重功效。
       
        ⑶ 使湿地生物交流畅通。由于不直接接触地面,因此也就不再有分隔作用,雨水、动植物可以在其下自由通融。
       
        建筑材料也应尽量采用原生材料(如:木材)这样可以保持景观协调的同时,防止生态污染。同时,建筑的体量与面积必须严格控制。
       
        植物——湿地内的大部分植物应当是自然分布的,但部分区域如,路边、水面应需要较多的人为干预。原因在于:如果没有人为的控制一些入侵性植物如;水花生、水葫芦会无休止的扩张,覆盖水面导致水体的营养过剩,景观的通透感不强,同时对其它生物生存提出挑战。
       
        另外从视觉角度讲,统一协调的植物配置也是湿地中的一道亮丽的景色,尤其是在路边,水面一些小品建筑旁他们需要符合人类的美学需求。
       
        水体——水体是湿地的主体,没有水也就谈不上湿地。而对于水体而言,保持其连续性是保证其活力的关键,也是使湿地充满生机的关键。
       
        服务设施——
       
        烧烤点:不宜设在中心区,应设在远离中心区的湿地边缘区域,这样可以减少防止这一活动对最优景观区域的不利影响。
       
        由于防火的原因,烧烤点周围栽植植物应慎重选择,而地面也不应完全被硬化,可采用沙石铺垫,这样既可防止火灾隐患又能使雨水与动物自由通过。
       
        3 关于次生湿地的商业化
       
        次生湿地是受人类影响较多的湿地系统,因此它与人类的关系较为密切,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次生湿地大多离人们较近,也就必然受到现代商业社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事物要想存在并继续,必须符合商业化社会的要求。许多历史遗产(如北京的四合院)的消失就说明了这一点。而作为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次生湿地也应符合这一要求。否则的话它要么成为城市排污场,要么被抽干水变成楼盘。
       
        既然要商业化,就需要测算它的投入与产出。而这两者的关系又不同于普通的商品,可以用简单的货币方式来衡量。它与当地的经济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大体可分为三种状态。
       
        原生状态:当地的经济落后,人们无力搞大型建设,对其他生物构不成太大的威胁。人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自然和谐相处。非洲及亚马逊河流域的许多部落地区就属于此类。
       
        对抗状态:人们有一定的能力,尤其是发展工业的能力,但没有能力顾及环境保护,
       
        湿地或者成为排污场或者成为人类扩张过程中的消失点。中国东北的许多沼泽地区就属此类。
       
        保护状态:人类具有相当的能力且有环境保护意识,政府有能力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湿地保护。美国的大沼泽地国家公园就属此类。
       
        在这三者中间也有过渡状态,在对抗状态与保护状态之间,人类在破坏环境的同时也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政府无力拿出足够的资金来实施。这就需要湿地有一定的产出来自维持,这种产出既是物质上的也是商业上的。
       
        商业上的最好方式就是将湿地开发成旅游资源,通过旅游的收入来维持湿地的存在与保护。这也应是次生湿地存在与发展的最好途径。
       
        4 次生湿地的恢复性开发
       
        次生湿地在历史时期也同其它的湿地一样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只是后来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重变成了今天的次生环境。
       
        西溪湿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被从自然界中开垦出来用作农业生产。农民世代耕作造就今天西溪的次生环境,但由于水生湿地环境的自然属性较强,在西溪地区也保留了大量的自然特征。
       
        之所以称之为恢复性开发是因为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带有更多自然风貌的湿地环境,而非现在的耕作土地。我们最终想要达到的是一个水草丰美,鸟语花香的自然湿地。
       
        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很多:
       
        4、1 植被的恢复
       
        由于过去曾被作为农田,因此该地区的植被相对单一,在初期的开发中就引种了大量植物,但引种过程中也应注意以乡土植物为主这一基本原则,许多外来物种(水花生)的引入应慎重,极有可能造成一些隐患。
       
        另外,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栽植的大树也是不适合的 ,尽管这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视觉效果,但存在一些问题如抗风能力差,生态效益不高等,因此在植物的种植上还需作长久打算,避免急功近利。
       
        4、2 动物资源的蓄积
       
        湿地的基本特征是生物多样性,这不只针对植物,动物也一样。从生态链角度讲动物处于较高层次,需要良好的非生物因子及作为生产者的植物的承载。因此想吸引更多的动物在湿地安家有针对性地植物种植(提供鸟食)及水域的畅通(有利于鱼类的繁衍)是必要的。
       
        鸟类是湿地的一个亮点,为它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留住他们的关键。为此我们在为他们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的同时也要划定特定的区域避免人类对它们过多干扰,尤其在它们的繁衍期。
       
        4、3 水资源的涵养
       
        没有水也就谈不上湿地,因此丰沛的水资源是湿地存在的本源。但由于季节降水不均及出现的一些不可预测的天灾(干旱),湿地需要未雨绸缪。
       
        首先要做的是保持湿地的自然性状,严禁人为的硬化工程。
       
        其次是形成一个能蓄积水资源的植物群落,尤其是乔灌木的种植,因为它们不像草本植物那样在干旱的季节变得枯萎,即使在旱季它们也能较好地涵养水源。
       
        4、4 评估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
       
        因为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大量的人流涌入是必然的。因此需要评估湿地环境的最大人流承载量,在必要时有相应的应急机制。
       
        另外还需要评估人们在湿地内的一些活动对湿地的影响如:吃喝、丢弃废物等并对其严格控制。而对特殊活动如:烧烤、野餐、派对等应远离中心区,设在边缘地带以减少负面影响。
       
        作为次生湿地兼有一定的生产功能如湿地内的植物果实的采摘、钓鱼、挖笋等也应适量,以防过度索取。
       
        4、5 关于湿地的文化遗产
       
        西溪湿地的开发过程中也在强调自己资源的文化基垫。笔者认为:湿地是一种自然遗产,在这其中过分强调文化意识显然有悖主旨,而且文化往往需要建筑等设施体现,这也不利于湿地自然性状的恢复。
       
        5 湿地认知
       
        湿地不光提供优美的景色供人们欣赏。同时,它还有教育意义,即对自然的认知,这种认知过程是在亲历感受的基础之上的。次生湿地是一个相对自然的环境,人在其中很容易迷路,因此湿地内的标示必须是清晰易读的,这主要表现在标示牌和路径的选择设计上,它既要明确,又必须与环境相融。
       
        6、结语
       
        湿地是地球大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今天,它正在地球上慢慢的消失。我们需要一个健康的地球,因此我们需要保护它的“肾”,包括我们人类染指过的次生湿地。保护次生湿地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参考文献:
       
        《湿地恢复手册》 [国家林业局, 易道环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编]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作者简介:倪守增,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04级景观艺术设计3班,在校本科生。
More.. 资讯
More.. 名家
  • 中国美术史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meishushi.net,All right
  • 服务QQ:277293128电子邮箱:admin@zgshd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