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建筑 > 现代建筑 >

      台田景观研究--形态、功能及应用价值的探讨

      2018-11-06 23:38:14 中国美术史网
        摘 要:台田景观是盐碱地区特有的乡土景观,不仅能够适应盐碱地特殊的自然条件,还能够满足人类生存与生活需求。本文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通过深入研究台田景观的结构、功能、生态过程以及其在生态系统服务标准下的价值,说明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借鉴台田模式比当前绿地建设方式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字:台田景观;乡土景观;东营;盐碱地
       
        Abstract:As a particular agricultural and vernacular landscape, Terrace Land has been generated by long-time experiences accumulating in farming. It is a sustainable land use model, which is not only adapt to Saline-Alkali land, but satisfy human living and survival needs.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Dongying, the research illustrate the structure, functions, ecological process, and values of the Terrace Land system evaluated by Ecological Services. At the end, the discussion is made to prove that prototypes of Terrace Land applying into city would be more valuable comparing with current green spaces in city of Saline area.
       
        1 背景与问题
       
        农业生产是与土地发生最紧密联系的人类活动。特别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人们只有采用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生产方式才能维持生存和生活。我国也因此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丰富的乡土农业景观,如梯田、沙田、台田、坎儿井等。然而,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乡土景观随之消失,许多有益于解决当今环境问题的乡土经验也为人们所忽视。
       
        台田景观便是盐碱地区经典而独特的乡土景观。它是人们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在不断的探索和积累中形成的有效适应盐碱环境的土地利用方式。不仅能够改良盐碱,而且能够持续地利用盐碱资源创造多重价值,具有综合的功能。
       
        与基于生存经验而形成的台田景观相比,盐碱地区城市绿地景观追求单一的装饰与美化,功能缺失而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甚至成为城市的负担。另外,大部分绿地盲目抄袭普通城市的绿地形式,营造虚假的表象并且缺乏地域特征。
       
        2 概念界定
       
        2.1 乡土景观
       
        西方有关乡土景观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40年代,我国学者在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关注乡土景观,多集中于地理学、建筑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领域。俞孔坚等学者于1997年从景观设计学角度提出对乡土景观的理解: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的人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并指出,乡土景观具有三个核心特征:其一,它是适应于当地自然和土地的;其二,它是属于当地人的;其三,它是为了生存和生活的(俞孔坚,等,2005)。可以认为,乡土景观是一种寻常和平凡的文化景观。它包含着部分经典的农业景观,台田模式即在此范畴之内。
       
        2.2 台田景观
       
        盐碱地区的台田源于古代朴素的乡土经验。从井田沟洫时期完善的排水体系,到秦汉时期利用排水沟渠控制地下水位的模糊经验;从元明时期滨海滩涂挖沟抬田的雏形结构,到清代养殖鱼虾改碱丰产的发展演变(栾博,2007),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治盐的乡土经验,即挖土成塘(沟),渗碱排碱并控制地下水位(图1);填土抬地,以防土壤返盐至台面;养殖鱼虾,增加收益并提高改碱效果。
       
        我国台田景观的名称与定义较多,且相互间有所重叠。有“台田—鱼塘”模式、“农基鱼塘”、“上农下渔”等。另外,台田模式的类型也比较广泛,可以指与排碱沟组成完整系统的条台田模式,也可以指由台田与鱼塘,或者台田、鱼塘与稻田(藕田)组成的具有良性循环过程的生态农业系统。
       
        本文所讨论的台田景观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其核心标准是必须具有抬地特征。本文研究的台田模式或称台田系统,是指一个由台田、排水沟道与鱼塘等其他农业生长基质共同构成的盐碱地土地利用模式。其核心要素不仅需要具有抬地特征,而且还需具有排水网络结构。
       
        3 台田景观形态结构与生态过程
       
        据文献资料记载,台田模式在黄河下游地区分布较多,覆盖山东、河北、河南等省,特别集中在黄河三角洲及周边区域。另外,东北、宁夏、珠江三角洲等地也有所应用。山东东营的“上农下渔”是台田的典型代表。由于综合效益突出,1997年被山东省政府定义为“东营模式”加以推广。
       
        3.1 形态结构
       
        宏观尺度上,东营市的排水结构形成不完整的网络状布局。网络骨架为广蒲河、广利河等主要排水河道,网络的末梢结构为条台田两边的农沟与毛沟。微观尺度上,台田模式有三种类型,分别为一元、二元与三元结构。所谓一元结构,即条台田模式。这是最为简单的一种台田模式,由狭长的台田和排碱沟相间排布构成,台上种植作物,台下排水排碱(图2)。二元结构是由台田和鱼塘两大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的系统(图3)。与南方的基塘模式相似,是一种具有良性循环过程的立体种养农业模式(程维新,1993)。东营地区的“上农下渔”442模式和“台田—鱼塘”模式都属于二元结构。三元结构是由台田、稻田(或藕田)和鱼塘三大要素构成的相互作用的多层立体农业种养系统(图4)。稻田—鱼塘—台田依次布置,生态过程更为复杂。三元结构包括“上农下渔”5691、5781、6543等模式,区别在于稻田、鱼塘、台田、道路沟渠面积比例的差异。
       
        总体来说,台田系统在宏观层面可抽象为网状排水结构,微观平面可抽象为“台田—排水沟”和“台田—鱼塘”两个原型,微观断面结构为台地与沟塘的起伏形式(栾博,2007)(图5)。
       
        3.2 生态过程
       
        以二元结构为例探讨台田系统复杂的生态过程。台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质,其上生长的
       
        农作物和饲草可作为养殖禽畜的饲料。而农畜生产中动物粪便和废弃物不仅能够为水产养殖(鱼类)提供饵料,而且在经过蚯蚓、微生物分解后还可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另外,农作物或牧草打浆也可用来喂鱼,而塘泥可以定期挖出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史同广,1998;许学工,2002)。塘中鱼虾还能有效降低土壤盐分。综上,台田模式是一个水陆交换互补、多重循环的良性系统(图6),既可以改良盐碱地,又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4 台田景观的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效益(Joseph Alcamo, etc.,2001)。依据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的分类,它包括四方面内容:生态系统对人类可以产生直接影响的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以及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其他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的支持功能(Joseph Alcamo, etc.,2001)。生态系统服务集多重功能于一体,可以全面地涵盖自然、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各个层面。而且生态系统服务强调可持续地管理与利用生态系统,这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研究以其作为台田景观功能与价值的评判标准。
       
        4.1 调节功能
       
        改良盐碱是台田的重要功能,它是通过调控地下水位得以实现的。台田系统中均采用抬高地面开挖鱼塘和排碱沟的基本立面结构来有效控制地下水位。一方面,抬地挖塘可以增加地下水位与台田耕种表层的相对距离,使地下水位相对深度大于土壤返盐临界深度。另一方面,通过控制水位高度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地下水位。两方面共同作用使台田表层土壤在旱季时不致引起积盐。另外,依靠自然降水或定期人工灌水可以起到淡水淋碱的作用。台田表层的盐分随淡水排到渗碱沟,进而降低土壤含盐量。台田模式完整的排水系统可以有效地接纳淋洗的盐水,顺畅地排出系统(李彬,2005)。
       
        水资源调节是台田系统的又一大调节功能。灌排结构与鱼塘的结合类似于小型蓄水水库,可将雨季较为充沛的雨水收集起来,以备旱季缺水时抽水灌溉。这样,台田的水资源调蓄系统可以起到蓄水和排涝两方面的作用。
       
        此外,台田还具有小气候调节功能。由于塘田水陆相间、微地形起伏的基本结构,造就了非均匀的下垫面特征。在近地层空间显示出局地性气候特点(程维新,1993)。有研究表明,台田系统中鱼塘水面对于小气候的调节有一定作用。鱼塘与农田的搭配,使空气湿度增加,尤其在夏季可以形成相对湿润的小气候(许学工,2002)。
       
        4.2 供给功能
       
        台田的供给功能有淡水供给和食物供给两个方面。对于盐碱地区,淡水供给对于农业生产和盐碱改良都是十分重要的。灌排系统中的灌渠为东营市引黄河淡水,同时能起到蓄淡压碱的作用。台田模式具有多重物种结构的农产品供给功能,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平台,综合经济效益显著。除生产粮、棉作物,台田系统还可提供菜、果等经济作物以及供禽(鸡、鸭)、畜(猪、羊)等畜牧业产品和鱼、虾等水产品。
       
        4.3 文化功能
       
        台田景观是盐碱地区的特色农业景观,是盐碱地区乡土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首先,台田景观是当地人为了更好地生存而采取的盐碱地利用方式;其次,这种改造利用是以维护土地和自然过程的健康连续为前提的;而且,它是属于当地人的寻常的地域景观。因此,台田景观是盐碱地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典范,具有很高的乡土价值。
       
        另外,台田景观具备很高的农业美学价值。与纯艺术性的审美标准不同,作为一种农业景观,台田模式的美学价值并不完全由外在形式美所决定,而在于台田高低起伏的外在形式是以真实的生产功能为基础的。这种由功能外化于形式的美感是台田美学价值的真正所在,也是其作为生存艺术的体现。
       
        4.4 生命支持功能
       
        台田系统具有保持土壤和维持养分循环的作用。田塘组成的系统能够有效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状况。同时,养分物质在台田—鱼塘的系统内通过食物链形成良性循环,被不断重复利用。生命支持功能是其他各功能的基础,它的价值具体体现在上述各功能之中(见上页表1)。
       
        5 台田模式在城市的应用价值
       
        5.1 东营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东营面临着三大严峻的问题。一是土地盐碱化日益加重。近年来东营市域范围内盐碱地范围不断扩大,破碎化趋势也愈发明显(叶庆华,2003)。二是淡水资源不足。由于近年黄河下游断流情况频繁发生,造成东营??水供应紧张。加上土地盐碱,使得淡水资源更为紧缺。三是有限淡水资源浪费严重。传统的城市排水方式使雨水迅速排走,缺少调蓄与利用。
       
        5.2 城市绿地建设的问题
       
        绿地应当具备解决环境问题的综合功能。然而,东营的绿地建设将简单的装饰美化作为首要目标,不仅无力解决上述问题,反而制造了更多的问题。首先,东营城市绿地建设耗资巨大。一方面,为在绿地中栽植园林植物,需要进行客土,铺设排碱管、隔膜等一系列措施防止盐碱,绿地建设费用与日俱增。1996年,中心城绿化工程投入7 800万元,2003年已飞涨到2.3亿元,而仅2005年前7个月已达5.4亿元。另一方面,绿地维护同样消耗大量资源与成本。东营市绿地每年需要水资源调配量为331万立方米,据估算仅绿地灌溉所用自来水费即需645.5万元/年。另外,为绿地建设而进行的客土、铺膜等改良措施是不可持续的,不仅会引起地下水位不断升高,还需要定期重新换土,耗费更大的成本。2003年至2005年,绿地养护投入资金分别为5 772.27万元、6 776.18万元和6 824.58万元,绿化养护费用居高不下。
       
        其次,绿地建设缺乏地域特征。盐碱地区原本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而城市绿地的形式却沿袭普通城市绿地的做法。东营的城市公园、广场、街边绿地的形式与其他城市没有过多区别,无法体现盐碱地域的城市特色(图7)。更重要的是,大片草坪、花坛所造就的“虚假”的表象之下是每年大量成本与资源的耗费。
       
        5.3 台田模式更具实际价值
       
        与绿地形成对比的是,台田模式具备解决东营所面临问题的实际功能。由表2可知,台田模式的盐碱治理功能、水文调节功能、生命支持功能十分突出,这些正是当前城市绿地不具备的,也是解决东营问题所急需的。与当前城市绿地相比,台田模式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台田本身能够持续有效改良盐碱,而不需为其再做工程措施;第二,台田模式的灌排系统和水塘能够有效调蓄水资源;第三,台田模式具有很高的乡土价值,并且地域特征明显。如果将其模式引入城市之中,应该能够比目前的绿地建设方式更具实际价值(表3)。
       
        5.4 东营城市台地模式的探讨
       
        城市台地在包括东营在内的一些城市已经有所应用(王连地,1995;韩毅,2004;王玉珍,2006),但问题在于目前的台地措施是局部的,并没有形成系统,台田系统的综合价值和整体效用也无法发挥。
       
        如果将台田模式引入东营城市绿地建设中,则其承担的功能将有所不同:农业生产等供给功能弱化,而文化游憩等功能得以加强。由此,其形态结构也需进行调整。总体来说,为达到排碱效果,网络状的排水系统十分重要。由于东营市域范围内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城区范围内的坑塘与河道也较为丰富,灌排结构可以依托于城市现有的排水河道,尽量提高水网连通度(图8)。城市中现有湿地呈点状分布于河道网络之中,与其共同构成调蓄水资源、改良盐碱环境的网络状结构。
       
        在具体构成要素方面,农业台田系统中的鱼塘可以由城市中的湿地水体替代;台田成为种植乡土植物的台地,局部地段可成为都市生产性绿地。台地依然具备调节盐碱的功能,同时可结合周边用地性质设置游憩设施和相应的服务设施。排水河道和湿地可以有效调控地下水位,还具有水资源调蓄的重要作用,并可为绿地提供灌溉用水。重点地段可以放养鱼、鸭等动物增加自然趣味,岸边可以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此外,台地与河道间还可设置自行车道,形成以河道为依托的城市绿色休闲廊道(图9)。
       
        6 结论与讨论
       
        台田模式是一种基于经验的乡土景观。它源于人类对于基本生存的需求,体现在开展农业生产与治理盐碱地两方面,这种经验是人们长期认识和适应土地和自然条件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结果。
       
        在农业中的应用充分说明台田模式具有综合的功能,特别在盐碱地改良与水资源调蓄方面具有突出的价值。东营城市绿地建设中的误区使现有绿地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加剧矛盾,成为城市建设的负担。将农业台田景观的模式与经验借鉴于城市之中,不仅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游憩需求,而且在蓄积雨洪、改良盐碱等生态功能与塑造地域特色、体现乡土文化等文化功能方面都具有很高价值。与普通盐碱地绿化方式相比,台地模式具备全面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能够更为有效地解决城市人居环境问题。
       
        对于台田模式在城市的应用,本文仅简要说明将其应用于城市的价值与概念性模式。究竟以何种具体形式应用于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以及城市台地景观应该具备哪些物种结构、生态过程,还有待深入研究。
       
        致谢:由衷地感谢俞孔坚、李迪华和韩西丽三位老师。本文选题受到俞孔坚老师的启发与影响,写作过程中得到李老师与韩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程维新.洼地整治与环境生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67-126.
       
        [2] 李彬,王志春,等. 中国盐碱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 (3):154-158.
       
        [3] 李文东.黄河三角洲“上农下渔”—生态经济模式的价值评价[J].绿色经济,2002(9):59-61.
       
        [4] 刘慧超.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耕作制度的有效探索[J]. 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6):94-95.
       
        [5] 刘慧超.盐碱地“上农下渔”农业开发设计及生产技术[J].作物种植,1999(1):20.
       
        [6] 刘树堂 ,秦韧,等.滨海盐碱地“上农下渔”改良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5(2):50-51.
       
        [7] 栾博. 台田景观研究—以山东东营为例[D].北京大学,2007.
       
        [8] 牛玉玲,王启基.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2,6(33):44-45.
       
        [9] 史同广.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基鱼塘”生态农业开发模式[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8(3):32-35.
       
        [10] 王东启. 浅谈盐碱地的治理及园林绿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6(5):36-38.
       
        [11] 王东启. 浅谈盐碱地上的园林绿化[J].垦殖与稻作,2006(增刊):129-130.
       
        [12] 王连弟.天津滨海新区的绿化与土壤盐碱化问题[J].生态经济,1995(2):31-34.
       
        [13] 王玉珍,缪金伟.盐碱地城市绿化措施研究[J].北方园艺,2006(4):139-141.
       
        [14] 许学工,何煜,等.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生产结构优化——以黄河三角洲“台田—鱼塘”开发的效应为例.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M]. 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02.7.
       
        [15] 许学工. 黄河三角洲的适用生态农业模式及农业地域结构探讨[J].地理科学,2000(2):27-32.
       
        [16] 叶庆华,刘高焕,等.黄河三角洲东营市土地利用“涨势图谱”的时空特征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2003(9):107-112.
       
        [17] 尹民, 崔保山, 杨志峰.黄河流域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案例研究[J].生态学报,2005(3):397-403.
       
        [18] 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筑,2005(4):123-126.
       
        [19] 俞孔坚.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生存的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0] Joseph Alcamo.etc.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A Framework for Assessment[OL](生态系统与人类福利:评估框架)www.who.int/entity/globalchange/publications/millassess.pdf.
       
        [21] 韩毅.景观中国网站[O/L]http://www.landscapecn.com/paper/detail.asp?id=659.
       
        [22] 洪琦. 宁夏石市推行“上农下渔”模式促增收[OL].宁夏日报,2004-10-27.http://www.n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10/27/content_3104528.html.
       
        [23] 周志忠.宁夏惠农“上农下渔”治理盐碱趟新路[OL].人民网[2003-11-19]. http://news.tom.com/1002/20031120-463377.html.
More.. 资讯
More.. 名家
  • 中国美术史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meishushi.net,All right
  • 服务QQ:277293128电子邮箱:admin@zgshd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