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雕塑 > 现代雕塑 >

      民间文化遗产必须融入现实生活

      2018-10-20 23:39:29 中国文艺网
        经国务院批准,自2017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被定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其前身是创设于2006年的“文化遗产日”,更名后内涵更加丰富。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论述,近期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办转发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为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我国的民间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方面遭遇了极大的挑战,注重非遗的传承性、活态性和实践性,强调非遗传承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聚焦非遗实践,注重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中国民协发起了一系列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包括“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也发现了许多新问题,“伪民俗”“假故事”“边缘化”“高端化”等现象的出现,也暴露了社会上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之间仍存在差距。形态各异的民间文化遗产和民俗事象,如何融入现实生活,如何推动转化创新?只有对民间文化遗产的本质规律进行深入了解,从适应时代发展和时代需求的角度着手,才能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做到活态传承。
        民间文化遗产必须融入现实生活
        □ 侯仰军
        民间文化遗产是指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的、保存至今的“草根”文化遗产。一方面,它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就流传不下来,不能成为“遗产”;另一方面,它又是不断变化的,民间文化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随着新的民间文化事象不断涌现、积淀,新的民间文化遗产也不断产生。
        民间文化遗产包括有形的文化遗产,如民居、工具、服饰;无形的文化遗产,如口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技艺、传统礼仪、节庆等,内容十分丰富。仅口头文学一项,略加记录整理,就汗牛充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民协曾经对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口头文学进行了拉网式普查,获得了巨量的第一手口头文学资料,搜集到民间故事184万篇,歌谣302万首,谚语478万余条。在此基础上整理出版的“三套集成”省卷本计90卷,1.2亿字;地县卷本(内部出版)4000多卷,总字数逾40亿。口头文学生于民间,随着新事物、新事件的发生,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等每时每刻都在产生。
        民间文化遗产融入现实生活,就是要融入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之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必需品,而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更不是市场的奴婢。大体说来,民间文化遗产融入现实生活,要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扬弃继承,推动转化创新
        民间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来源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在于不断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前不少民间文化遗产与人民大众日渐疏远,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活态转化,没有进入当下的火热生活。以民间故事为例,虽然我国的民间故事浩如烟海,但大家耳熟能详的实在有限,反而是外国故事被广泛传播,甚至进入中小学课本。西方童话灰姑娘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尽人皆知,可有多少人知道我国的民间故事《叶限》呢?它和《灰姑娘》同一类型,情节比《灰姑娘》更精彩,而且早在唐代就已被记录下来。许许多多的《叶限》就是这样尘封在书库中、掩埋在故纸里,不为外人所知。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很多高校、科研单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民间故事进行数字化存录,但存录之后同样束之高阁,既没有充分利用、惠及学人,更没有转化创新、造福社会。
        要想让民间故事走进现代人的视野,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就要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的表达形式,或典雅,或活泼,或浅显,或深邃,以俘获不同的传播对象。在这方面,中国民间故事人物花木兰成为美国好莱坞大片的主角,获得很高的票房,值得我们借鉴。
        2.适应时代发展,符合社会需求
        我国的民间文化遗产虽然大多是农耕时代的产物,但符合民族心理诉求,从根本上体现了核心价值理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既要认真保护,积极传承,还要与时俱进,大力弘扬,尤其要利用好传统节日、灯会、庙会等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事象。这些年我们的传统节日活动丰富多彩,各地庙会有声有色,根本原因就在于适应了时代要求,融入了百姓日常生活。以河南浚县正月古庙会为例,它借助春节、元宵节这两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比较好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政府和民众在节会中的关系定位,即民众办会、民众参与,政府保驾护航、提供服务,两条线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每年庙会期间,各地商贩搭棚售货,各路艺人竞相献技,数百种餐饮遍布街巷,手工艺品琳琅满目,鼓书、皮影、各类剧种汇集,使浚县古庙会成为充分展示华夏农耕文明的活标本,既满足了百姓的精神诉求,又满足了物质需求,吸引了豫、晋、冀、鲁、鄂、皖、苏诸省数百万民众参加,成为“中国老百姓的狂欢节”。
        3.建立传承机制,贯穿教育始终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在中小学里习得的知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对他们进行民间文化遗产方面的教育尤其重要。曾经,由于过分强调与国际接轨,过分注重外语教学,很多孩子从上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被引入外语环境,对于我们的母语和传统文化学习反而不多;个别教育主管部门对民间文化遗产的教育只作表面点染,没有有效渗透;有的中小学课本里正面人物、励志故事往往取材于西方,而反面人物、消极故事不乏中国的影子,对孩子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造成了致命的侵蚀。中小学课本在“美人之美”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了、淡化了甚至抹杀了“美己之美”。
        为加强民间文化遗产方面的教育,可以定期举办培训班;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建立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基地,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接触进而熟悉优秀的民间文化,从小培养他们对优秀民间文化的兴趣;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还可以在各地建立民间文化遗产陈列馆,充分展示当地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遗产,以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4.提高法制意识,科学管理引领
        民间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传承中弘扬其科学、合理的成分,摈弃其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因素。对民间文化事象,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一禁了之。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和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文化也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推崇和热爱,民间文化中不科学、不合理的因素也日渐被淘汰。但在个别地方,由于个别领导对民间文化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导向上忽左忽右,伤害了群众的感情,严重影响了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高度城镇化的今天,人们对鞭炮污染有了认识,对政府“限放”也表达了最大程度的理解与支持。但某省借口鞭炮污染,全面“禁放”,就连偏远的山区也不放过,动辄以罚款相威吓;某市城管执法部门竟然以春联有碍市容、易引起火灾这样的荒唐理由为借口,在大年初三就派执法人员挨家挨户撕春联,严重伤害了人们的感情。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即便个别习俗有因应时代变化而需要变革的地方,地方政府也不应过于强硬地一禁了之,更不应打着其他的旗号胡乱作为,做出有悖常理的行为。在这方面,全社会都应该提高法制意识,科学管理引领在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遇到的问题。
        民间文化遗产来自民间,本就与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当下保护、传承民间文化遗产,更要使其回归本真,融入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适应与时俱进的民间文化生态,才能传承久远,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
        “最土的”艺术最有效的送达
        □ 刘加民
        从某种意义上讲,民间艺术作为“遗产”,这是一种夸张的表达,极言民间艺术到了濒危和稀缺程度,并非已然停滞了、死亡了,退出了人类文化的展示舞台。他们或许会在博物馆、收藏室留下一两件干枯的“蝉蜕”,但是同时也一定会有民间艺术的新生命出来,翱翔于天空,鸣唱于树林,成为夏日时光里的独特意象。
        因为民间艺术是“生活的艺术”,民间艺术的根脉会一直伴随着人们的审美、教化、生存、娱乐等等的需求持续存在。民间艺术的变异性、活态性、时代性,以及多数民间艺术必然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让人们在保护、传承与发展民间艺术时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也获得了难能可贵的自由时空。
        2014年12月29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泥土的芬芳》介绍了天津泥人张的创作状况。泥塑作品充满了泥土的气息,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不过,这个“泥土”不是指泥塑创作的材质,而是天津泥人张的艺术风格和题材特点,他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始终坚持用传统的艺术方式表达时代主题,传达时代精神,展示当代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状貌和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在情感色彩上,天津泥人张保留了民间艺术轻松愉快的特点,敢批评决不苛刻,有歌颂却不肉麻,有夸张却又不古怪。最重要的是,创作者巧妙地处理好了可爱性美感与时代主题之间的平衡协调,给人一种自然率真、充满童趣和生活气息的艺术享受。一句话,泥人张所用的泥土,是鲜活生活的泥土,地气充沛的泥土,不是太空的营养基,更不是人工合成的“假土”。
        其实,早在2013年下半年,有心人会发现,在全国各地的建筑工地围挡上面,都有以“我的梦中国梦”为主题的大型户外招贴画。那些憨态可掬的泥塑娃娃,那些朴素又大方的民间剪纸、色彩斑斓的木版年画,都在共同的中国梦的主题下面,展示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姿。2014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用相同的艺术面貌迅速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机场、车站、码头、公园等公众场所的墙面上。
        这两个由中央文明办主导的政宣公益项目,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用最土的方式方法,实现了最有效的送达”。在新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的时代,脱胎于古老墙绘艺术的宣传方式和民族民间流传千百年的剪纸、泥塑、木版年画等艺术形式,在新的时空中获得了潇洒恣肆的存在状态,不能不说让人惊叹,值得反思。
        第一,一定要用民族的方式表达。用最“土”的方式表达最新鲜的时代主题,在很多人看来,会有很大的风险,因为在新技术新理念日新月异的时代,在思想价值审美追求多元化了的时代,用泥塑、剪纸、木版年画等土气的、传统的东西来表达,会不会费力不讨好呢?一清老师最具说服力的道理是:文化这东西是相对恒定的,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东西,即便你看不见,它们也依然在灵魂深处潜伏着,只需要一个巧妙的唤醒、激活、鼓励,就能得到热烈的回应。事实证明,这个迅速覆盖全国几乎所有建筑工地围挡的“我的梦中国梦”公益政宣活动的传播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不同阶层、不同政见、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和审美趣味的人的一致赞赏。
        第二,一定要用大众的平台发布。在自媒体广泛普及的时代,用户外招贴画的方式(平台),是不是太老土了呢?策划者独辟蹊径,绝门出击,克服困难,说服同侪,把项目做出来了。用最原始的手段最低廉的成本实现了最有效最到位的送达。
        在艺术创作手法和发布平台这两大关键要素上,“我的梦中国梦”和“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政宣项目都选择了回归传统和民间,回归貌似已经“遗产化”了的民间艺术,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民间艺术是民间的艺术,民间是民间艺术的出发点也是着眼点;为人民服务,永远是所有艺术创造活动的终极目的。
        2017年5月18日至23日,中国文联、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中国精神中国梦:全国农民画创作展”在中国美术馆拉开了帷幕。如果说几年前中央文明办“我的梦中国梦”大型户外宣传带有一定程度的尝试和冒险性质的话,这一次用农民画表达时代主题的创作比赛,就完全是一场自觉、自信和充满激情的艺术表演了。此次全国农民画大展共收到全国60多个画乡及少数民族地区推荐选送的1450多件作品,经过精挑细选,200幅优秀作品获准展出。作者分布也十分广泛,来自23个省份,包括汉族、藏族、回族、苗族、彝族、傈僳族等多民族的创作队伍。作品融会了民俗文化和地域风情,表现农村生活和群众的文化追求,体现了当代农村生活的多样性。中国农民画经过几十年努力经营和锤炼,已然成为世界艺术百花园里独具魅力的一大类型。这种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绘画艺术,超越了或者突破了学院派绘画对平面美术的基本规范,忠实于生活本身的丰富与多彩,和朴素率真的个性化审美需求,把包括粉画、油画、国画、版画、漆画、唐卡等多种艺术语言在内的“不讲规则的规则”运用得出神入化、巧夺天工,让人赞叹不已、欲语忘言,呈现出民间艺术无限的生发可能和无法遏制的表现张力。
        与泥塑一样,农民画似乎也曾经是比较“濒危”和“遗产”的艺术,但是风水轮流转,审美也螺旋,某个特定时期的相对沉寂也许正是为了酝酿另一次更大规模的繁荣和发展。这一次中国农民画的“大展”,一时间成为了京城艺术圈里热议的话题,让很多人感觉惊艳甚至震撼,多少年象牙塔里挖空心思、殚精竭虑进行艺术创新而不得,如今却被来自基层、来自大地的农民“画师”——他们甚至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艺术家——爆出冷门。他们的成功秘籍,已然可以用10个字概括:“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对优秀传统艺术的态度上,他们不约而同坚守了根本,走对了方向。而他们的基本立场,则始终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画师们使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现熟悉的生活和切身的感受。所谓生活之树常青,生活就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
        以天津泥人张和中国农民画为代表的民间艺术,之所以能够在工业化、城镇化大潮中保持活力,在乡村和农耕文明快速消退的时刻继续活跃在“城里人”的日常生活中,美丽在琳琅满目的民族民间艺术大观园里,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有生气,能创新,尤其擅长响应政府号召,遵循艺术规律,把握现实题材,心系民生苦乐,感应民众关切,了解基层需求。“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八个字在这些成功的民间艺术作品和他们的创作者那里,不是一句时鲜的宣传口号,而是几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执着追求的艺术信念,生活与艺术创作,很大程度上融合在了一起。
More.. 资讯
More.. 名家
  • 中国美术史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meishushi.net,All right
  • 服务QQ:277293128电子邮箱:admin@zgshdb.com